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现就修订2022版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推进“三全育人”,以《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的通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文件为依据,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培养“知识结构优、人文素养高、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对接国家战略与安徽省产业发展需求,服务“三地一区”建设,彰显办学特色,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迈向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1.落实立德树人,突出五育并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感染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挖掘专业课的德育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切实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充分落实在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把五育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遵循国家标准,突出分类培养

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坚持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强化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教学,做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各专业要坚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对接,做足地方性,彰显专业特色。切实贯彻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要求,对标师范类专业认证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深化产教融合,突出协同育人

面向安徽省新兴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深度融合,对接产业链,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联动发展。推进“引企入教”,开展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协调推进多元主体之间开放合作,凝练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4.坚持学生中心,突出因材施教

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根据学生成才的不同需求,在课程的设置与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要求等方面,注意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结合。吸收、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先进做法,引入高水平课程资源作为校内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强化基础,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学业指导,鼓励学生结合职业规划辅修其他专业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程比例,尊重学生在基础能力、兴趣特长、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差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三、修订重点

1.完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程的实效性。加强数学、计算机、大学英语等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度增加课后实践学时,注重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优化通识选修课程体系,主要覆盖美学艺术与人文、科学与工程、劳动与社会、社会科学与个人发展、创新创业等内容。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强化育人功能,突出专业特色。继续推进公共体育与艺术教育教学俱乐部制改革,落实“皖西学院公共体育、艺术教育教学俱乐部制改革实施方案”。强化劳动教育,落实“皖西学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2.推进分类培养

工科类专业应依据新工科建设和专业认证标准,结合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学校定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文科类专业应按照新文科建设要求,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的新需求,明确新时代文科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着力体现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文科人才职业适应性和胜任力。农科类专业要依托皖西生态优势,走融合发展之路、多元发展之路、协同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农工结合、农理结合、农文结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师范类专业应切实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师范类专门人才。

3.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明确细化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实现对培养目标的支撑。课程设置应以学生培养目标和学生素质知识能力提高为导向,体系层次分明,比例协调,合理支持毕业要求。在坚持综合培养、夯实基础的原则上,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坚持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全面梳理课程体系,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科学合理设置各课程模块及学分学时要求,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的学时学分,减少课内学时,缩减毕业要求学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

4.深化教学改革

根据《皖西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协同式人才培养,加大校企合作课程、校本课程(特色课程)开发力度。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精选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行业发展方向、最新科研成果等引入课堂,并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强化课程质量观,深化教学方式改革,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入微课、慕课等教学手段,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探索数字化、智能化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以学生能力达成为导向,建立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积极探索过程化考试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

四、具体要求

1.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结构优、人文素养高、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各专业培养目标要在充分调研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及社会需求状况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要求,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制定,整体上反映学生毕业后五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表述应明确、具体,体现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并能够为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各专业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明确的毕业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细化,达到对培养目标的有效支撑。毕业要求不得低于各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

2.学制与学分要求

1)学制。本科标准学制为4年(建筑学专业为5年),实行3-6年(5年制专业为4-7年)弹性学制。

2)学分。四年制本科工科类各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80学分以内(含第二课堂素质拓展10学分,下同),理科与农科类各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75学分以内,文科类各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70学分以内,师范类各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75学分以内,五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控制在210学分以内。

3)学分计算方法。理论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大学体育课程每40学时计算1学分,大学英语课程每24学时计算1学分,上机(课内)每32学时计算1学分,实验课程(独立设课)每20学时计算1学分,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按每1-2周计1学分,分散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折合成周数后计算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理工科各专业,计10学分;文科(含师范类)各专业,计8学分。(注: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学分计算有明确规定的,执行《国标》。没有明确要求的执行上述标准。师范专业认证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规定的专业,其各类课程学分应同时满足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和认证标准中的各类课程最低学分要求。)

3.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由通识必修课与通识选修课组成,通识必修课包括思政类(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军体健康类(大学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等)、创新创业类(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应用基础类(大学英语、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等)四个部分。

通识选修课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技术类、体育美育类、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教育类(含学科竞赛、技术与技能等课程)等类别课程,四年制本科生在校期间须跨学科修读8学分(五年制本科生修读10学分),其中,公共艺术类教育课程限选2学分(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四史教育课程限选2学分。

2)学科基础课程

各学院根据专业实际需要依据附件3选择开设。

3)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等组成。专业教育课程占总学分比例要求,各学院根据专业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

4)集中性实践环节

包括见习、研习、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类课程,该部分课程占总学分比例要满足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

5)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课程

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课程主要由思想成长类、文体活动类、社会实践类、专业实践类四个模块构成,是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必修环节,共10个学分,对应160个学时,其中每个模块最低不得少于32个学时。具体规定按照《皖西学院本科生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暂行)》(院发〔2017127号)、《皖西学院本科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管理工作实施细则》(院青〔201914号)、《关于社会责任教育纳入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管理的通知》(院教函〔202226)文件执行。

1 专业所属类别一览表

序号

专业类别

专业名称

1

工科类专业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机器人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智能建造,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生物工程

2

理科与农科类专业

药物制剂,中药学,园林,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3

文科类专业

法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金融工程,经济与金融,经济统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资产评估,电子商务,会计学,休闲体育,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

4

师范类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体育教育,美术学,音乐学,汉语国际教育,学前教育,物理学,化学,小学教育,

 

 

2 各类专业总学分与各类课程学分设置一览表

专业类别

总学分

实践学分占比

课程

课程类别

学分数

或学分占比

工科类专业

180

30%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15%

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

30%

工程实践与

毕业设计(论文)

20%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15%

理科与农科类专业

175

30%

通识教育课程

50学分

学科基础课程

15%

专业教育课程

30%

集中性实践环节

15%

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课程

10学分

文科类专业

170

20%

通识教育课程

50学分

学科基础课程

10学分

专业教育课程

30%

集中性实践环节

15%

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课程

10学分

师范类专业

175

20%

教师教育课程

14学分

学科专业课程

50%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

10%

教育实践课程

18

注:工科类专业、师范类专业课程类别与学分要求源自专业认证标准

五、相关要求

1.高度重视。各学院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以班子成员、专业负责人、教研室(实验室)主任为主要成员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本单位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切实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的作用,广泛调研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意见和需求,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同行校外专家进行论证,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与论证意见。人才培养方案在认真编制基础上,经学院学术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提交。

2.认真落实。各学院要切实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充分论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各专业按照附件模板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专业认证的专业可结合认证要求优化附件模板。专升本专业参照《关于制订2020级“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院发〔202034号)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各学院于2022730日前将202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子版与纸质签字盖章版、调研报告与论证意见纸质版提交至教务处教学研究与建设科。

3.审核实施。教务处组织专家对202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核,各学院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经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后,自2022级学生起执行。执行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微调,在符合学校基本要求基础上,经学院学术分委员会论证后,向教务处提交教学计划调整申请材料,经批准后执行。

 

附件:

1.皖西学院202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版.doc

2.各类专业制订“毕业要求”参考模板.docx

3.公共课程.docx

4.大学数学学时学分及教学内容.docx